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
受能源资源禀赋影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较低。而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是本世纪我国摆脱化石能源约束、实现能源变革的有效路径。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在日前举行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业内专家、企业家以及政府人士达成共识,能源转型需要大力控制并削减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
能源转型任务紧迫
今年6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定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等新目标。专家预测,若要达到目标,需要在2016年至2030年期间新增核电装机1亿千瓦、水电装机1.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3亿千瓦和风电装机4亿千瓦,形成庞大的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表示,展望未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几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将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显著增加。
但是,如果继续当前的能源发展方式,中国能源开发规模将远不能支撑实现战略目标的需求。就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勇强认为,要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唯有大力推动以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能源转型,以更为高效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更少的能源需求总量以及更有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新兴能源产业来保障"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
结构调整面临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王仲颖直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能源需求将由中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近两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已降至3%以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赖大规模煤炭开发来快速满足需求增长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只要可再生能源能够稳步、逐渐加速增长,新增可再生能源量即可满足新增经济量对能源的需求,这将为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重要机遇。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的改善也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必要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能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均是其中重要内容,再加上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等改革内容也均涉及能源体制,将为能源体制变革进而为能源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在外部环境方面,世界能源消费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油气生产国与中国的双边能源合作持续加强,为中国优化能源供给、促进能源转型升级创造了重要契机。
风电光伏成重要支柱
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已不容置疑,能源转型的窗口期已然开启,能源转型走何种路径则至关重要。
"应对办法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两个替代',在能源开发环节实施清洁替代,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环节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说。
据统计,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仅开发千分之一就能够满足全国的需求,从2015年到2050年我国只要保持年均13%的增速,到2050年清洁能源的比重就可以达到80%以上。
"目前80%的非化石能源是需要转化为电力的,因此,在向低碳清洁转型的能源变革过程中,电力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事关能源转型成败和成效。"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通过模拟计算,煤电装机容量的峰值会在2025年左右出现,总规模达到13亿千瓦。
在煤电总量得到控制的同时,风电、光伏将成为电力增量的重要支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球的风电装机累计达到3.7亿千瓦,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达到1.77亿千瓦;全球当年新增风电装机5100万千瓦,当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4500万千瓦。
2014年,相对于发达国家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不断下降的情况,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仍然取得了骄人成绩,风电技术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国民经济质量,促进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经济性和竞争力还将不断提高,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过化石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预计202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度电成本将会达到0.3元左右,随着储能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5年能量密度有望提升到5倍以上,成本降低到目前的五分之一,届时风电、太阳能发电将迎来新的发展期。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已成为最成熟、可以大规模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大幅提高,主要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来实现。"王仲颖说。